GO. SEE.

GO. SEE.

10.22.2010

18/10

今天又看了一次 Le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 ,不過是法文字幕版本。
很多字都看不懂聽不懂但一點關係也沒有,還是一樣的好看~ 都忘了它有這麼好看了!有些電影就是很值得偶爾復習一下。
教授在台前講解的一副很盡興的樣子,台下我一樣拼拼湊湊抓單字猜他在講些什麼,但很神奇的享受在其中,
在這個每天還是不停讓我感受到挫折的語文裡,好像有聽沒有懂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溝通。
總之這樣坐在這裡聽講讓我有真正在大學裡上課的感覺,很懷念。每天上法文課比較像是在補習,就是全神貫注不停地吸收所有聽到看到的,然後衝撞妳原本僅有的,很像魚缸裡的小金魚被放生到大海,怎麼游都沒有邊際,
但也只能拼命的游阿游  游阿游……

進入一個新環境、新的生活圈,很多長久以來習慣成自然的東西就會赤裸裸的浮現出來,想忽略都無法,然後才會意識到人性/人心的奇妙和脆弱。
其中最令人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應該是“分別“吧,
膚色的分別、種族的分別、國家分別、語言的分別。
人似乎只要進入到一個群體,就會自動開始區分你我;氣味相投的注定會走在一起,不合的必定分開,但在這之前,無可避免的,外表始終是我們首要的參考依據。

當一個全新的個體出現在你的面前,在還沒有開始交談之前,對方就已經被自己的潛意識貼上了他是日本人、韓國人、瑞典人或法國人之類的標簽,在充滿國際學生的環境裡,這樣的想法是無法避免的。只是有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機會好好的認識一個人、瞭解的還不夠多,對對方的印象就會停留在一個非常粗淺的階段,然後不知不覺下了某個結論,或做了一個分類。

每次意識到這件事都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

或許因為自己在想的,正是不希望別人會抱持的看法。

所以我都會告訴自己,要盡量去接觸不同的人,
其實這也是一項有趣的活動。像是偶爾下課有機會也會和班上的中國同學聊天(即使仍然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或許口音不一樣,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比較難相處。這裡真的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宿舍有法國人、黑人、羅馬尼亞人、塔吉克人...什麼人都有,很多都非常熱情有善;相較之下,也不是每個台灣人都很好相處
實際去接觸不同國家的人,和坐在電視機或電腦螢幕前面看其他國家的新聞大事或電影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當你們面對面交談的時候,其實是很貼近的,很不可思議(當然前提是語言要通...)

有時候會訝異距離和不了解的力量,是怎麼將讓人與人推的那麼遠,
又是怎麼讓不相識的人們互相贈恨、或是過度美化



最近很愛聽的總統夫人Carla Bruni



1 comment:

  1. 我之前在冰島交換的學姐很感慨的跟我說
    在國外中國人都超團結的
    可是台灣人可能會聯合其他的台灣人排擠台灣人

    不知道為什麼台灣人好像天生不太團結??

    ReplyDelete